创造的一种诗体。作品运用楚地(今两湖一带)的文学样式、方言声韵,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、历史风情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汉代时,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“承袭屈赋”的作品编辑成集,名为《楚辞》。
“楚辞”又称“楚词”,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
《楚辞》成为继《诗经》以后,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,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。
(一)特点
与《诗经》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,《楚辞》有语言美、音乐美。《楚辞》的句式较活泼,句法灵活变化,使诗歌语言在结构上更富于变化。在诗的语言上,《楚辞》讲求用辞华丽,对偶工巧,以大量“兮 ”字作衬字。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,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,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。后世的诗人基于此,都非常重视对诗之语言的锤炼,追求诗情的内在美与语言外在美的统一。
(二)地位
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。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,其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,所以叫“楚辞”。《楚辞》主要是屈原的作品,其代表作是《离骚》,后人因此又称“楚辞”为“骚体”。西汉末年,刘向搜集屈原、宋玉等人的作品,辑录成集。《楚辞》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,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,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,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。
代表作品
离骚(节选)
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
余虽好修姱以羁兮,謇朝谇而夕替。
既替余以蕙 兮,又申之以揽茝。
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怨灵修之浩荡兮,终不察夫民心。
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。
写作背景 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说 :“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”《离骚》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,“发愤以抒情”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。
思想内容 诗中抒写了诗人的身世、思想和境遇,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,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。
诗中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
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湘夫人(节选)
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登白 兮骋望,与佳期兮夕张。鸟何萃兮 中,罾何为兮木上?
沅有芷兮澧有兰,思公子兮未敢言。荒忽兮远望,观流水兮潺湲。
写作背景 《九歌》是《楚辞》的篇名,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,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。共十一篇 :《东皇太一》《云中君》《湘君》《湘夫人》《大司命》《少司命》《东君》《河伯》《山鬼》《国殇》《礼魂》。一般认为,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,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。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。他们借神为对象,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,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。
思想内容 此诗写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而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,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,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、祈之不来、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。
诗中名句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
国殇
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凌余阵兮躐余行,左骖殪兮右刃伤。霾两轮兮絷四马,援玉枹兮击鸣鼓。天时怼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。
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
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!
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。在屈原生前,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。按古代葬礼,在战场上“无勇而死”者,照例不能敛以棺柩,葬入墓域,称为“殇”。在秦楚战争中,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,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,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,进行祭祀。正是在一背景下,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。
思想内容 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,对雪洗国耻寄予希望,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。
诗中名句 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!
补充 :关于神话的三本书(了解)
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、社会现象,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。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《山海经》《楚辞》《庄子》《列子》《淮南子》等古籍中。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,以《山海经》最有神话学价值,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。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 :创世神话、洪水神话、战争神话、英雄神话等,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、女娲补天、黄帝擒蚩尤、大禹治水、后羿射日、夸父追日、精卫填海等。
(一)《山海经》
《山海经》是上古三大奇书(《黄帝内经》《易经》《山海经》)之一,是古代地理类史书,十八卷,撰者不详。西汉刘向、刘歆校书时,有三十四篇,后刘歆并为十八篇 ;今本为十八卷,计山经五,海经十三。书中所载地理、博物、故事、巫术、神话极为丰富,自古号称奇书,影响深远。近代玄奇小说《镜花缘》大部分素材即取自《山海经》。
代表作品
夸父逐日
夸父与日逐走,入日 ;渴,欲得饮,饮于河,渭 ;河,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
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
写作背景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。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,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。他双耳挂两条黄蛇,手拿两条黄蛇,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。
思想内容 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,最后口渴而死,他的手杖化为桃林。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,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、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。
文中名句 全文
(二)《淮南子》
《淮南子》是我国西汉著名的百科全书。《淮南子》又名《淮南鸿烈》《刘安子》,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,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,故而得名。编撰体例类似《吕氏春秋》,以道家思想为主体,融合了儒家、法家、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。
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,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,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《淮南子》以道家思想为指导,吸收诸子百家学说,融会贯通而成,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。《淮南子》在阐明哲理时,旁涉奇物异类、鬼神灵怪,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,像《女娲补天》《后羿射日》《共工怒触不周山》等古代神话,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。
代表作品
共工怒触不周山
昔者,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 ;地不满东南,故水潦尘埃归焉。
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,同时还涉及古代天文学上的“盖天说”可以用来解释“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,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”的现象。
文中名句 全文
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( )
A.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原本只称《诗》,汉代被尊为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。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,分为风、雅、颂三大类,其中“风”大都是民间歌谣,“雅”是宗庙祭祀乐歌,“颂”是宫廷乐歌。
B.“总角之宴”中的“总角”是指少年时代,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”中的“黄发垂髫”是指老人和儿童,“纵豆蔻词工”中“豆蔻”亦指“豆蔻年华”,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;“等终军之弱冠”中的“弱冠”表示男子20岁成年;“及笄”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;“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”中的“束发”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。
C.《楚辞》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、宋玉等人的作品,西汉刘向辑。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,故名《楚辞》,后世称这种诗体为“楚辞体”或“骚体”。《离骚》是《楚辞》的体表作,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。
D.“朕”本是第一人称代词,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;“先大母婢也”中的“先”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;“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”中的“从弟”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;“籍独不愧于心乎”中的“籍”是项羽自称;“直说太守家,有此令郎君”中的“令”是对人的美称,如“令尊”“令堂”等;
答案: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