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道家,你最先想到的是谁呢?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道家代表及代表作!
1. 老子(约前 571—前 471)
字伯阳,谥号聃,又称李耳。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(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)人。曾做过周朝“守藏室之官”(管理藏书的官员),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。老子的思想主张是“无为”,《老子》一书以“道”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。
《老子》
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《老子》一书,又名《道德经》或《道德真经》。
《道德经》分为上下两册,共81章,前37章为上篇道经,第38章以后属下篇德经。
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:道是德的“体”,德是道的“用”。上下两册共五千字左右。
《老子》以“道”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,以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
“道”乃“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”,因而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“道”为客观自然规律,同时又具有“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的永恒意义。
《老子》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。此外,《老子》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,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,“反者道之动”,并能由对立而转化,“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”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;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“有”与“无”之统一,“有无相生”,而“无”为基础,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。
此外,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”;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”;“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”;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”。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。
《老子》名言积累
1.不自见,故明 ;不自是,故彰 ;不自伐,故有功 ;不自矜,故长。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【译文】不只看到自己,便能更明了世事 ;不自以为是,反而能更彰显自己 ;不自我夸耀,反而能成就功业 ;不自高自大,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 ;因为不争,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。
2.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
【译文】了解别人称为机智,认识自己才叫聪明。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,战胜自己才叫刚强。知道满足的人总能很富有,身体力行者才能实现他远大的志向。
3.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 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【译文】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 ;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。
4.夫轻诺必寡信 ;多易必多难。
【译文】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,必然容易失信于人 ;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。
5.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 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 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【译文】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 ;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 ;千里远行,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6.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【译文】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百河谷的水归顺之处,是因为它在河水的下游,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。
7.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 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 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【译文】诚实的语言不华美,华美的语言不诚实 ;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,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 ;大智的人不杂博,杂博的人不智慧。
2. 列子(约前 450—约前 375)
列御寇,战国时期郑国圃田(今河南省郑州市)人。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,著名的思想家、寓言家和文学家,对后代的哲学、文学、科技、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,著有《列子》。那时,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“子”字,表示尊敬,所以列御寇又称为“列子”。列子一向低调,一生安于贫寒,不求名利,不进官场,隐居郑地40 年,有所谓“子列子居郑圃,四十年人无识者”,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“和光同尘”的境界,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。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“冲虚真人”。
《列子》
《列子》中的“天体运动说”“地动说”“宇宙无限说”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。
现在流传的《列子》一书,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,现存八篇《天瑞》《黄帝》《周穆王》《仲尼》《汤问》《力命》《杨朱》《说符》。其中《愚公移山》《杞人忧天》《两小儿辩日》《纪昌学射》《汤问》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,广为流传。
3. 庄子(前 369—前 286)
姓庄,名周,先秦(战国)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宋国蒙(安徽蒙城)人,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。庄子祖上系楚国公族,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,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。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,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。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,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“老庄”。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,被思想学术界尊为“老庄哲学”。庄子主张“天人合一”和“清静无为”。
《庄子》
分内篇、外篇、杂篇,原有52篇,现存33篇。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的核心,而外篇、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,掺杂黄老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。名篇有《逍遥游》《齐物论》等。
代表作品
逍遥游(节选)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 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 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,——南冥者,天池也。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《谐》之言曰 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
写作背景 庄子深感社会的黑暗,所以“唱”出了这首苦闷心灵的《逍遥游》。
思想内容 作者认为只有超越物我的界限,没有任何凭借的自由才是绝对的精神自由。
文中名句
1.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
【译文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(宋荣子),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,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,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。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,辨明荣辱的界限,也就是这样罢了。
2.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,置杯焉则胶,水浅而舟大也。
【译文】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,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,放上一只杯子就不能动了,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。
3.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 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 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
【译文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,它的名字叫做鲲。鲲的体积,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 ;变化成为鸟,它的名字就叫鹏。鹏的脊背,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 ;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,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。
4.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
【译文】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,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,乘着旋风盘旋而起,飞往九万里的高空,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。
5.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【译文】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,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,圣人不希求名声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儒释道三家的学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,以下哪项主张不是道家提出的( )
A.上善若水 B.缘起性空
C.无为而治 D.道法自然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
道家以“道”为核心,认为天道无为、主张道法自然,提出无为而治、以雌守雄、以柔克刚、刚柔并济等政治、军事策略,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,是“诸子百家”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,《老子》中提出“上善若水”,A、C、D项均是道家思想的主张。B项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。所谓“缘起”,就是说: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,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。所谓“性空”,就是说: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,本性是空的;如果自性不空,则不能有,这就是“真空生妙有”的意义。因此选B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