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,又称《诗三百》。先秦称《诗经》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

 

(一)概况

 

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,又称《诗三百》。先秦称《诗经》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《诗经》中的“六义”,是指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三种诗歌形式与“赋”“比”“兴”三种表现手法。

 

(二)风

 

“风”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,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,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,叫“十五国风”。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,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的土风歌谣,共 160 篇,大部分是民歌。《国风》中的民歌大部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,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。如《伐檀》,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 ;在《硕鼠》中,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,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“乐土”“乐园”的向往。

 

(三)雅

 

“雅”即正,是指周朝王畿(京都地区)的雅正之乐。《雅》分为《大雅》《小雅》,《大雅》31  篇,《小雅》74  篇,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,也有一些民歌。《大雅》是西周的作品,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,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 ;《小雅》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,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。《大雅》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 ;《小雅》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,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。

 

(四)颂

 

“颂”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,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。《颂》又分为《周颂》31篇,《鲁颂》4 篇,《商颂》5 篇,共 40 篇,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

 

(五)赋、比、兴

 

赋、比、兴是《诗经》最基本的艺术手法。关于赋、比、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,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,他认为“赋者,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”;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”;“兴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”。

 

“赋”,就是铺陈直叙,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,既可以是记叙,也可以是描写和议论。例如《豳风·七月》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,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,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。其他如《氓》中弃妇的不幸遭遇,《君子于役》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,《击鼓》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。

 

“比”,就是比喻和比拟,以彼物比此物。例如《魏风·硕鼠》中就把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成了大老鼠。

 

“兴”则是触物兴词,一般都用在诗歌的开头。打个比方来说,在描写“黑板”时先不直接描写“黑板”,而是先描写与黑板有关的事物如“黑板擦”,来引出我对黑板的描写,这就是“兴”的运用。再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的第三章以传统的比、兴开头 :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!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!士之耽兮,犹可说也。女之耽兮,不可说也。这几句话由前两句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于嗟鸠兮!无食桑葚。于嗟女兮!”引出对下文恋爱中女子的告诫,比、兴手法运用得比较巧妙。

 

在诗歌的创作中,赋、比、兴往往交相使用,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。赋、比、兴既是《诗经》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,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,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。

 

代表作品

 

1.关雎

 
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
 

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《诗经》中的著名诗篇,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,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,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。

 

思想内容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,并为姑娘的勤劳、美貌和娴静而动心,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,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,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、真挚的思想感情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,更加表明了《关雎》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。

诗中名句 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 

2.蒹葭

 
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
 

写作背景 《蒹葭》选自《诗经·国风·秦风》,大约是 2500 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。《蒹葭》属于秦风。周孝王时,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(今甘肃天水)。平王东迁时,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,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。后来秦逐渐东徙,都于雍(今陕西兴平)。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。秦风共十篇,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。

 

思想内容 用重章叠唱的手法,写出了对心上人的思念,表达了与心上人难聚而惆怅的心情。

 

诗中名句 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 

3.氓

 

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。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。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

 

乘彼垝垣,以望复关。不见复关,泣涕涟涟。既见复关,载笑载言。尔卜尔筮,体无咎言。以尔车来,以我贿迁。

 

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于嗟鸠兮!无食桑葚!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!士之耽兮,犹可说也。女之耽兮,不可说也!

 

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。自我徂尔,三岁食贫。淇水汤汤,渐车帷裳。女也不爽,士贰其行。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

 

三岁为妇,靡室劳矣。夙兴夜寐,靡有朝矣。言既遂矣,至于暴矣。兄弟不知,咥其笑矣。静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

 

及尔偕老,老使我怨。淇则有岸,隰则有泮。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!

 

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《诗经·国风·卫风》,是春秋时期卫国(今河南省淇县一带)的民歌。

 

思想内容 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、结婚、受虐到被弃的过程,感情悲愤,态度决绝,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。

 

诗中名句 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于嗟鸠兮!无食桑葚!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!士之耽兮,犹可说也。女之耽兮,不可说也!

 

4. 采薇

 

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。靡室靡家, 狁之故。不遑启居, 狁之故。

 

采薇采薇,薇亦柔止。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。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

 

采薇采薇,薇亦刚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忧心孔疚,我行不来。

 

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戎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

 

驾彼四牡,四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四牡翼翼,象弭鱼服。岂不日戒, 狁孔棘。

 

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

 

写作背景 《采薇》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之什》,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。全诗六章,每章八句。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。

 

思想内容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,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来表现。

 

诗中名句 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

 

5.硕鼠

 

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!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乐土乐土,爰得我所。

 

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!三岁贯女,莫我肯德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乐国乐国,爰得我值。

 

硕鼠硕鼠,无食我苗!三岁贯女,莫我肯劳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郊。乐郊乐郊,谁之永号?

 

写作背景 《硕鼠》出自《诗经·国风·魏风》,这首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控诉。

 

思想内容 《硕鼠》抒发了奴隶不堪忍受重税,对不讲仁义恩德、残酷无情的奴隶主的愤恨和抗议,表达了他们离开剥削者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望。

 

诗中名句 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!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

 

 :儒家六艺

 

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术语,指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。

 

 :礼节(即今德育)。

 :音乐。

 :射箭技术。

 :驾驭马车的技术。

 :书法(书写、识字、作文)。

 :算法(计数)。

 

 

4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 (    )

 

A.《关雌》中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采用的是“兴”的手法。

B.《蒹葭》“所谓伊人”的“伊人”,与《关雌》中的“君子好逑”的“君子”,指的是同样的人。

C.《蒹葭》全诗不着一个思字、愁字,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。

D.《关雌》是《诗经》的第一首,选自《诗经 · 周南》。

 

 

答案:B